久泰平
1月29日是农历正月初七。民俗专家介绍说,正月初七,传说是人的生日,中国民间叫做“人日”“人日节”或“人胜节”。作为古老节日,“人日”在我国至少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1月28日新华网)。
人类的繁衍至关重要,所以人们对“人日节”特别重视,这就形成了众多节日活动。在中国南方一些地区还保有“捞鱼生(类似吃生鱼片)”的习俗,寓意“越捞越高,步步高升”;而在中国北方则保有用炒过的大米拌上饴糖,做成球状或方状食品食用,叫“响太平”,寓意“太平安康”。现在,民间还有人日吃面条的习俗,并把这习俗发展到正月十七、正月二十七。吃面条的用意是“栓腿”,正月初七是栓小孩腿,十七栓成人腿,二十七栓老人腿,仍然是祈求平安健康的一种愿望。
如果说,古时候“人日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祈福纳吉和求平保安的愿望以及对“人”本身的尊重,那么,不仅要活得幸福,还要有尊严,则是现如今人们的现实追求和愿望。何谓有尊严?当“穷得吃不上饭”的问题解决后,尊严更多体现在社会生活中平等程度的提高。今天,我们所诉求的人的尊严,不再是单纯的吃饱穿暖问题,而是让百姓的生活更有质量,精神更加愉悦,社会公平正义更加彰显。如果各级政府切实把民生问题解决好,真的实现“让每个劳动者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学、上好学”,那老百姓活的也真的能更有尊严。
活得有尊严,更体现在决策做事真真正正地“以人为本”,更加关注公民的各种权益,更加关心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早在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中,第一条就写道:“人皆生而自由;在尊严及权利上均各平等”,1966年签定的《联合国人权公约》,则更是开宗明义地指出:“人类一家,对于人人天赋尊严及其平等而且不可割让权利之确认,实系世界自由、正义与和平之基础”。没有自由的权利就谈不上尊严。当人们的劳动权在在劳动就业时真正实现了平等就业、自主择业、劳动报酬得到保障,当人们的休息权在节假日得到根本落实而不再为节假日加班能否兑现报酬时,当人们的知情权在政府信息公开中彻底得到落实而不是遮遮掩掩,当民众可以与官员无所顾及地争辩没有一个官员敢对民众说“你们算个屁”时……这时的民众才是真正的公民,才会真正有尊严。
每一个人的尊严构成了民族的尊严、国家的尊严。中国正走在从“物质社会”到“尊严社会”演进的路上,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不仅需要加快发展,丰富物质生活,更需要所有的“发展”,都能呵护人的尊严,尊崇人的价值,这才是完整的“以人为本”。而这不是“人日节”所能承载的,需要执政理念的引导,需要法治精神的不断强化。只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成为决策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只有“尊重最基本权利的意识”成为理政的常态,才能使人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尊严社会”才能真正形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