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泰平
随着爱情天梯女主人公徐朝清老人过世,重庆江津区“爱情天梯”成绝唱。虽然他们已经去了天堂,但他们却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爱情。当地借助爱情天梯这股东风,修建公路,打造旅游景点。按当地计划,未来几年整个景区将投资26亿。“爱情天梯”景点将增建护栏,老屋将原貌保存。(2012年11月03日《成都商报》)
山东高密借莫言之名拟投资种万亩红高粱打造旅游文化之消息刚刚淡出视线,重庆又步其后尘借助爱情天梯这股东风,打造旅游景点,两件事虽事发不同地区,但有异曲同工之妙——借机生财。
不放过任何机会借势打造景点景区,是商业意识的体现,也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正常思路,本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旅游产业发展计划,总得靠谱儿科学一点,说白了至少得搞点民意调查,看看合不合账。以借“爱情天梯”发旅游财为例,受关注的是“爱情天梯”之忠贞圣洁的爱情观,而非那实地的登山的天梯。换言之,“爱情天梯”讲述的是爱情故事,其感染力不在于造景。
“天梯”是属于徐朝清老人爱的阶梯,是老人用自己方式对爱人表达的一种真情,之所以让人感动就在于它本身的低调,与一切利益无关,如果被开发成景区,还要“化妆打扮”一下,恐怕就失去了那一丝纯净,它还是“爱情天梯”吗?当爱情被蒙上商业的外衣,即便表征比原来美丽,却也无法还原其真正内涵,打着敬仰的旗号为“天梯”铺上金钱的台阶,给人最大的印象是利益与贪婪而非爱情的精神财富,徐朝清老人在天有灵估计也不会乐意的。
其实,旅游绝非仅仅是为了图新鲜、赶时尚、猎猎奇、开开眼,从本质和内涵看,是一种社会体验、动态学习,是一种心志的历练和情韵的释怀,更是一个认知扩大、提升的过程,是对社会对人生的个性化体察与流动式感悟。特别是在增长知识、陶冶性情、开阔视阈上,旅游尤具优势和魅力。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特别需要发掘旅游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激扬旅游潜在的文化元素与文明粹质,使文化滋养和精神浸润成为旅游的灵魂,让文化资源丰富的地方,更好释放旅游产业的潜力和魅力,进而吸引人、感动人、丰富人和提升人。否则,一旦散佚或背离了文化,或是一旦文化元素缺失和文化含量被稀释,便极易陷于庸俗和浅薄,对旅游的发展形成阻滞与障碍。
由是观之,借“爱情天梯”造旅游景观,也应该更多地挖掘爱情的主题,而非赶时尚、贴标签地造景。须知,“天梯”是爱的圣地,即便造景,也应该以维持原貌为好,否则,凸显的只是浅薄、媚俗与逐利,甚至会画蛇添足,发财梦也未必能如愿。
评论